一个豆农的15年种豆史
本报记者 张寒冰
编者按
据统计,今年一季度,九三油脂有限责任公司从巴西、美国进口转基因大豆1.71亿美元,同比增长6472.8%。到5月份,这个数字变成2.4亿美元,同比增长631.24%。
“九三”所处的黑龙江省,是我国大豆主产区,被称为国产非转基因大豆的“最后守望者”。在短短几个月内进口如此多的转基因大豆,不难料想,黑龙江大豆已被逼入绝地。
为保护豆农利益,国家从去年至今先后出台四次收购计划,却没能力挽狂澜,今年大豆种植面积减少已成事实。
近日,记者在采访了黑龙江省豆农、粮商、油脂加工企业等大豆产业链各环节后,试图通过15年里一个豆农经历的市场与政策的变化、国产大豆在进入市场前的种种风险,以及进口大豆暧昧不明的“转基因”身份等一系列报道,来揭示中国大豆产业在种植业范畴外的诸多问题。
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曾说:“谁控制了石油,谁就控制了所有国家;谁控制了粮食,谁就控制了所有的人。”中国大豆产业链的断裂,似乎让我们看到一道无形的网正在收拢。
“种大豆比炒股更不靠谱”
饶河农场10队的种粮大户赵秀春这阵子一直在为要到播种期的水稻忙活着,无暇顾及很可能烂在手里的那40吨大豆。
种了15年大豆的赵秀春,第一次对自己的种植品种作出重大调整:原本3700亩的大豆种植面积缩减了65%,只剩1300亩,其余2400亩地全部改种玉米和水稻。
“我这是为了轮作没办法,周围很多农户已经把所有旱田都改成了水田。”赵秀春说。据省大豆协会预估,2009年全省农民种植大豆面积至少会减少10%。
去年10月,大豆收获季节时,并不是这个样子。
2007年到2008年上半年,大豆价格喜人。赵秀春望着满田大豆仿佛望见了他梦寐以求的本田CRV。可等豆田变成豆子时,CRV一下子虚无缥缈起来。豆价一直在跌,从每公斤3.8元到3.6元、到今年3月中旬的2.8元,赵秀春粗粗一算,19万,正好赔进去一辆车钱。“这年头,比炒股更不靠谱的事儿就是种大豆”,赵秀春恨恨地说。
据省大豆协会有关人士介绍,由于价格低迷,农户手中的大豆严重滞销,至今国家已接连下达了四批收储指标,总计500余万吨。但赵秀春认为自己没从中享受到什么实惠。
“国储刚开始收粮时,我拉过一车30吨大豆去卖。”结果,他花了15天才把这一车大豆卖掉。尽管当时国储收购价是每公斤3.7元,但加上每天要给司机300元钱,摊下来相当于3.36元。“比卖到粮商手里还不划算。”赵秀春说。
他告诉记者,有九成甚至更多的农民不会亲手把豆子送到粮库。一是粮库标准很高,农民自己降水、去杂,成本高不划算,二是很多人根本不知道有“国库”这码事,“粮库收粮都是‘默默’进行”。
国家第四批收购指标下达后,赵秀春问过附近粮库,被告知没有指标。到今年6月初,赵秀春去年收获的420吨大豆还有40吨未出手,此时他已经没工夫再为它犯愁。
输在起跑线上的豆农
2005年,国家开始免征农业税,后来又对豆农实行了直补和农机补贴,按理说种大豆应该是很靠谱的事情。
可事实并非如此。
赵秀春的农田因为耕作面积大,必须使用机械化耕作,他因此可以得到国家的农机补贴,但大部分豆农依然是小耕小作,这个补贴是拿不到的。有人专门算过一笔账:农业税减免,农民每亩得到13元左右;农业直补,每亩得到15元,合计农民每亩从政府手中得到补贴28元。但如果大豆每亩单产按125公斤计算,市场价格每公斤跌4角,农民每亩就要少收入50元。
4角钱在市场上的涨落没人能把握得住,可是却能把农民的免税和直补全吃掉。
国家每年350多个亿的补贴,撒到豆田里就不见踪影。这还不算农用生产资料价格波动给农民带来的无奈。赵秀春说,去年大豆价格虽然不低,但农用物资的价格也水涨船高。当地农药化肥的涨幅都在60%以上,有些甚至翻了一番,“每亩地的种植成本增加了四五十元,根本合不上”。
而同是大豆主产国的美国,情形与中国大不一样。据公开资料显示,美国政府一直给予豆农每吨37美元的补贴,年补贴总额达25亿美元,相当于大豆年产值的25%。这仅是种植一项,事实上,美国政府在大豆产业的各个环节都给予了高额补贴。
赵秀春在粮食部门工作过,对政策很了解。他说,350亿元人民币和25亿美元根本不可做同价比,“美国才几个农民,中国有多少”。
“补贴少,还补不到正地方”,是一个普通种植者的直观感受,更有专家曾一针见血地指出,巨额补贴是美国大豆低价的一个重要原因,中国的大豆要参与国际竞争,起点上就不公平。
站在大豆产业链最上游的赵秀春们,在跟进口转基因大豆对峙时,没起跑就已经输了。
没有硝烟的战争
靠种大豆起家的赵秀春,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有一天能让大豆给“逗”了。
1993年,20岁出头的赵秀春开始种大豆时,正赶上饶河被国家确定为“大豆生产基地”,可谓天时地利人和。
从1995年起,作为继美国、巴西、阿根廷之后的世界第四大豆主产国的中国,成为大豆净进口国。为弥补国产大豆的不足,次年国家有关部门就调整了大豆贸易政策,提出中国对进口大豆实行配额管理。普通关税税率是180%,优惠税率为40%,而配额内税率仅为3%。
由于国内专家对转基因产品在人体健康、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存在不同意见,2001年5月,国家农业部颁布了《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》,规定从2002年3月20日起,凡海外对华出口转基因产品的公司必须向农业部申请证书,表明这些产品对人、畜以及环境无害等。但这些壁垒并未阻止住国外转基因大豆进入中国的步伐。
2001年12月11日,中国正式成为WTO的第143个成员国,在农产品贸易领域作出的诸多让步中,大豆作为第一种直面国际市场的农作物,进口配额制度被废止,关税确定在3%。
从此,进口转基因大豆长驱直入,国产大豆渐渐被挤缩到了墙角。
赵秀春回忆说,2001年春节前后,国内大豆市场一度相当低迷,降到每公斤1.8元都没人买。那年收获的豆子到了第二年7月份还没卖出去。
当时正是由于国际大豆市场价格在跌,中国又大量进口国外转基因大豆,致使国产大豆的价格一落千丈。次年农业部启动“大豆振兴计划”———在向农民提供新技术推广和指导的同时,还向东北三省和内蒙古共1000万亩高油高产大豆提供每亩10元的种子补贴。但赵秀春根本没有感觉到这场“毛毛雨”,因为相对于全国900万公顷的大豆来说,“1000万亩,10元钱”实在是杯水车薪。
近年来,大豆市场跌宕起伏愈加剧烈,赵秀春已无从把握。他从400多亩的家庭农场干起,15年后,成为拥有3700多亩地的“农场主”。而今年,他有了彻底放弃大豆的打算。
■
关于“
大豆危机”
的系列调查之二 豆农抱怨“
有豆难卖”,加工企业或因“储”犯难,或因“南运”遇阻。国产大豆在与进口转基因大豆的博弈中,市场正在被蚕食——— ■本报记者 张寒冰 有人将“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”评为最讨厌的广告语,原因是其“误导了国人对起跑线的盲目重视”,制造“童年恐慌”。 国产大豆的“童年恐慌”来自于种植环节。每当提起振兴大豆产业,人们关注的焦点就会集中在对大豆种植业的投入上。只研究投入、不研究产出,只研究生产、不研究市场,结果是政府向农民发补贴,收获产品后市场却不认可。 事实上,国产大豆的危机不仅是种植业危机。用九三油脂总经理田仁礼的话说:中国大豆产业面临困惑的背后,是农业政策问题,也是资本市场问题,更是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的宏观经济策略问题。 A收储 对企业而言,“收”和“储”都是难题。 过去,油脂企业收大豆需要拎着袋子挨家挨户去收,运费、人工费都很高。2002年,国家出台规定,粮油加工企业收购农民粮食扣除进项税和销项税。这本来是一项对企业十分有利的政策,但问题是,享受这项政策的条件是从农民手中收购大豆得索要其身份证、户口簿、土地承包证,这“三证”缺一不可。“很麻烦,一般农民家就那几袋粮,又不能用小毛驴车送到厂子里来,他就得找中间人。可粮贩子又不是农民,这样我们就享受不到扣税政策。”说起这一矛盾现状,一位油脂企业工作人员一脸无奈地对记者说。 为这,许多企业宁可进口也不愿意收购国产大豆。 而对于那些“库存已满”的企业来说,“储”的风险也并不小。明达油脂总经理张德毅告诉记者:“我们都是一季收购四季加工,为保证达产,一年需用的原料要在3个月内一次性储备足,这就相当于把钱放在仓库里,不但不产生利润,还要付通胀的‘利息’。” 据测算,企业每收购1吨大豆原料储备资金成本为70多元,再加上装卸费、短运费、包装费、仓储费等,每收购1吨大豆又要支付收储费用约80元。仅凭“收储”,国产大豆的成本已经高高在上。 B运输 中国的资源运输一直呈现“南运”态势。 2006年建三江粮食产量高达68亿斤,仅靠运量较大的铁路,即使满负荷运输,也远远不能满足需求。每天一个专列就是加节车,一节车皮按运输60吨粮食算,一天2400吨,发3年也运不完。 享受运输补贴的粮食尚且如此,作为经济作物的大豆就更不用说了。 我省是大豆产区却不是销区,地处“神经末梢”,又不像粮食那样可以享受特殊的运输政策。于是,经常是市场好的时候没有车皮,市场不好时车皮来了。冬天抢春运,夏天抢暑运,不算粮食的大豆永远“抢不上槽”。据计算,大豆原料或产品从产区运到销区平均每吨需要运费大约80元。 相比之下,进口大豆到港直接卸货,原料储备不由中方承担。近年来,油脂企业大多在沿海设厂,进口大豆在港口卸货后直接进车间,每吨运费最多20元。 平均算下来,国产大豆必须比进口大豆价格每吨低200元左右,在进入市场前才能算在同一起跑线上争夺市场。 C需求 大豆进口量与日俱增。然而业内人士指出,国内大豆的需求并非消费需求,而是生产需求。 近年来很多油脂企业都在沿海建厂,包括九三油脂。每建一个厂就增加几百万吨的需求量。记者从省大豆协会了解到,目前我国油脂企业产能将近8000万吨,但实际需求只有4000多万吨。产能过剩一半以上,企业开工率最高只有50%。 被称为“国产大豆最后守望者”的九三油脂,2004年也在沿海建了厂。总经理田仁礼告诉记者,当时很多豆农对他骂不绝口,但这并没有阻止九三的大豆进口量剧增。田仁礼把当时的行为称为“逃生”。他说:“作为企业,首先得生存。”于是有人又对田仁礼如今“不要再建厂”的呼吁嗤之以鼻,对此田仁礼无奈地表示:“我在沿海建厂时,国内产能并不过剩。但现在,我坚决反对低水平重复性建设。” 据了解,九三油脂在黑龙江的5个厂尽管停产,工人还照常上班、照常开工资,都是靠在沿海的3个厂养着。田仁礼把这归结为“国企的责任”。 今年4月28日,中粮集团天津粮油综合基地一期22万吨粮油仓储项目奠基,该基地计划总投资40亿元人民币,项目投产后中粮在天津的油脂油料加工能力将达600万吨。 “在国内产能已经过剩的情况下,国家还批准中粮的粮油项目,也是在为进口大豆推波助澜。如果是为了中国大豆产业,为什么不在大豆主产区建设粮油基地?”田仁礼不解。 D外资 国外大豆轰轰烈烈地进口,中国豆农有豆子却卖不出去,这是为什么呢? 中国开放大豆市场以后,外资在中国建了很多工厂。从油脂加工企业到大豆问题研究者,所有与大豆有关的人在这件事上都清楚:外资企业绝对不是要靠这些工厂赚钱,而是要通过打通低端产业链来变现上游的利润。 田仁礼给记者举例:“去年7月份之前,人民币升值,我们进口大豆用美元结算,等于每吨净得12%的利润。自己当时看到这么高的利润都觉得不好意思,这钱赚得也太容易了!” 田仁礼用这个指标分析外资油脂企业,发现了一个令人惊悚的问题:如果他们用进口大豆,我们用国产大豆,市场不好时人家就让利,打低价战,12%的利润垫底,我们必死无疑啊。据介绍,跨国公司的综合利润率都在10%以上,而国内大豆加工业利润率不足2%。田仁礼认为,只要跨国公司拿出两个百分点,民族大豆企业就全部倒闭。 当国内油脂加工企业都采用进口转基因大豆作为原料时,豆农将放弃种植没有利润的非转基因大豆,跨国粮商通过操控国际大豆价格、把扼流通渠道,迫使国内榨油企业无法继续经营。 这才是目前国产大豆市场恐慌的根源。 中国大豆产业始终在“童年阴影”上纠结不已,却越来越忽视“后天”流通环节中存在着的多重风险,让原本就先天不足的国产大豆在与进口转基因大豆的对峙中,再次失去了公平竞争的机会。